和谐社会

2006年10 月14日 / 世间百态 / 没有评论 / 2,102次

胡总书记强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来源:人民网】
胡总书记强调: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温总理吴官正李长春出席 曾庆红主持

本报北京2月19日讯 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19日上午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总书记在开班式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出席开班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主持开班式。

胡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总书记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胡总书记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通过深化改革、创新体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胡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和改善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有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认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不断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和谐社会建设的特点和规律。

曾庆红在主持开班式时指出,胡总书记总书记的讲话全面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和我们党肩负的使命,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工作,并就加强和改善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的领导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对办好这次研讨班和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并在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曾庆红希望参加研讨班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共同把这次学习研讨搞好,真正使参加研讨班的过程成为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过程,成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过程,成为理清思路、在推进改革发展稳定中谋划和谐的过程。

王乐泉、刘淇、刘云山、张立昌、张德江、陈良宇、周永康、俞正声、贺国强、王刚、徐才厚、何勇、华建敏出席开班式。

参加这次研讨班的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GDP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生机和活力的前提下谋求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始终做到“活而不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避免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激化。要自觉把社会和谐作为稳定工作的最高目标,坚持以和谐指导稳定工作,以和谐检验稳定工作,切实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三是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妥善协调不同社会阶层、群体和地区之间的利益矛盾。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公平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两根支柱。当前群众对行业垄断、城乡差别、干部特权、收入差距拉大等现象十分不满。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既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市场体制,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又要通过宏观调控,在二次分配中维护社会公平;既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各个地方在加快发展的同时,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综合运用财政、信贷、就业、扶贫开发、法律援助等手段,逐步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要求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四是正确处理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打造社会管理新格局。真正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利良性互动的社会,是国家的行政管理与公民个人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目前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沿用着过去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社会管理体制,这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总要求,坚决克服一切恩赐思想和包办代替的做法,在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各类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

五是正确处理发挥传统政治优势与创新群众工作机制的关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既要发挥党组织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组织优势,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政治优势,更要注意创新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建立一套确保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实现、维护和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之所以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干群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对群众冷暖漠然视之、不闻不问,致使群众有苦无处诉、有理无处说、有冤无处申;有的工作责任心不强,推诿扯皮,久拖不决,致使小事拖大、矛盾激化;有的办关系案、人情案,甚至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引起民愤;有的动辄使用专政工具压制普通上访群众,引起群众不满。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的群众工作机制僵化,缺少应对新时期、新形势下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有效办法。各级党委政府都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把工作重点放在建立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上,逐步建立顺畅的民意沟通机制、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便民利民的服务机制、公正的司法机制、完善的监督机制和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
(本文来源:原文发表在新华社《半月谈》第22期,如果您有关于此文的著作权或版权的争议请与本站联系,谢谢您的合作)

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北京二月二十日电

“建立和谐社会不是一个短期的目标和任务,而是中国未来二十多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和谐社会显然不仅仅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并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目前还不能用定量的方式来衡量,用定性的语言来简单描述,就是人气比较顺,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提出了一个社会目标,而且这个目标是引领其他目标的终极目标。”

在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题的论坛上,数位国情专家侃侃而谈,积极为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支招。

知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没有一个和谐社会就没有一个小康社会,或者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小康社会。中国需要花二十年时间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新的又十分现实的社会理念和社会理想,符合十三亿人民的根本利益。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系教授王绍光分析说,经过改革,中国经济在二十多年时间连续保持百分之九以上的增长速度,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奇迹,但这种高速发展是有代价的,社会变得越来越不和谐,人们追求很多东西本来以为是目标,后来回头看却不一定是目标:可能口袋里钱多了,但空气脏了,要花更多的钱购买清洁空气、清洁水资源等,还有很多其他问题。

他说,建设一个和谐社会有三个重要基础,即社会基础、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就是社会分化不太严重;政治基础就是要有一套调节利益冲突的机制;思想基础就是人们生活在一个共同体里面,所有人都是平等的,都应受到尊重。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建明表示,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要包含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确立公民的权利,包括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和教育权利,使贫困人口可以向中产阶级发展,使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体;二是建立合作主义的政治框架,使社会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和谐;三是强化公民社会,让公民可以组织起来,以进入市场应对市场风险,能够进入国家的公共政治,参与公共政策的决定。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需要一个战略性的设计,需要一个路线图,在全球化压力之下才能走得比较顺。周提醒说,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目标只是破题,其中很多内容实际上都还待于进一步探索。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补充说,和谐社会还需要一个经济基础,中国社会中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比如说城乡差别的扩大,与宏观经济政策失误有很大关系,他建议逐步取消出口退税、开阔国企改革的想象力,并在开阔的思路下探讨建立一个和谐社会的经济改革方案。

没有市场经济,中国不能经济繁荣;没有社会和谐,中国不能长治久安。胡鞍钢总结称,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巨变过程中和社会矛盾日益冲突、社会日益分化的情况下,使中国出现一个大的社会转折,形成社会妥协、达成社会共识、实现共同富裕。而解决这一挑战的关键,就是需要政府作为第三者来进行社会协调,以最终形成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