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出来的谬误:买车为什么这么无奈

2011年8 月5日 / 郎咸平说 / 没有评论 / 2,169次

2010年12月23日,北京治堵摇号方案公布,民众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圣诞礼物”显然并不中意。而半年后的今天,首批摇号指标已经到期,仍然有1000多位中签者没有购车,媒体报道有关部门或将公布中签不购车者名单作为“惩罚措施”。 一系列政策让消费者的购买权和不购买权都受到限制,这就是有关部门能想出来的唯一的“治堵方法”?
?为什么政策总是错?为什么总是犯最低劣的经济学谬误?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只剩下了无奈。在我的新书《我们的生活为什么这么无奈》中,我特意为大家做了分析调查,寻找可能的“治堵”之道。
现在,在我们中国的各大城市,堵车基本成了普遍现象。我们的网友还对每个城市的堵车现象做了个总结,简直太形象了!他们把首都叫“首堵”,上海是“一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地堵”,深圳是“深度地堵”,成都是“成天堵”,重庆是“重复地堵”……
?
为了治堵,北京出了摇号购车政策,我是拍案称奇,这么差的方案也能想得出来,我真是万分地佩服。这次方案的出台,也让我们知道什么叫做“广泛地征求意见”了,就是说征求了3000个人的意见。什么叫做“顺民心,为民办事,得到群众的广泛拥护”呢?就是只有5.8%的人反对,而有94.2%的人都是支持的。而且,更搞笑的是,一个月放2万个号,如果这次你摇不到的话,就下个月再摇。你晓不晓得,这样积累下来是多少人?
我觉得我们在治堵方面陷入了一个误区,总是先想到怎么限牌,怎么限行,出发点就是减少路上的车的一个数量,让人感觉很奇怪。可能是因为我经常在香港和内地之间来回跑,通过对比我就发现,其实香港的道路还没有北京宽,而车也很多,但它就不怎么堵车,而且大部分时候开得还都挺快。我们做不到的事情,香港做到了。
?
所以,我想跟各位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堵车经济学。它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要降低汽车的密度,而不是减少汽车的数量。我给各位看个数据好了,就以平均每1000人所拥有的道路长度为例,中国香港是0.29公里,新加坡是0.91公里,北京是1公里,日本是9.34公里。从这个数据来看,北京跟新加坡差不多,应该并不拥堵,最起码应该比香港好得多。但是如果只算北京市区的话,就是四环之内,就会发现不一样了,北京市中心区的道路占全市道路大概不到22.5%,其人均里程大概只有0.225公里,基本是全世界上最短的,密度高达每公里680辆车。各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如果我们按照每辆车长度为4米来估算的话,一辆车的位置竟然要停3辆车。拥堵到这种程度,简直太可怕了!
而香港虽然每1000人拥有的道路长度只有0.29公里,但是它有个“三七定律”。就是说,私家车占七成,公交车占三成,但平时真正上路的时候,却是公交车占七成,私家车只占三成。因为大部分的私车车主平时上下班都选择公交工具,他们只有在节假日才会把车开出来。经过这样一个调整,我们发现香港每公里的密度大概只有133辆车,是北京的五分之一。而北京市自己就承认说北京有70万辆公车,但是我告诉各位,这70万辆既不包括中央各部门、部队,也不包括国企,如果把这些都算上的话,估计北京差不多有200万辆公车。北京市的机动车拥有量一共也才470万辆,现在是公车占了将近一半。
?香港还有一个很好的方法值得我们内地借鉴,那就是把市中心最堵车的地方调节好。比如说,我们去汇丰大厦、中银大厦,或者置地广场,这些都是中环的市中心。在我们的印象中,在这些大厦里面办公的人,或者去这些大厦的人应该都是有钱人,肯定要自己开车的,对不对?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应该有非常完善的地下停车库,至少也要有地下三层,还可能有地下五层。如果你这么认为的话,那你就错了,因为这三栋建筑根本没有地下停车库。各位觉得很奇怪吧?难道它不让大家停车?你还真说对了,它就是不让你停车。为什么?因为它们做研究发现,如果在市中心搞个地下停车库的话,车子开过来要转一圈才能进去停车,这么转一下的话,就制造拥堵了。所以说为什么不要有车库?就是要避免拥堵。而且还不止这几个大厦,香港的地标性建筑基本都没有地下停车库的。
可是各位再看下我们中国内地的各大城市,比如北京,北京的治堵方案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在北京市中心的几大医院、几大银行都要建大型的、公共的停车库,说要建20万个车位。这不是自找麻烦吗?20万个停车位,这么多车停进去的话,是不是每辆车都要停下来拿停车卡?拿卡的话,是不是就需要时间?那后面的车是不是就要停下来等?然后,再后面再停住,这么多车一起停下来等,怎么可能不塞车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这个北京堵车其实也符合经济学的原理。你看,过去我们政府是主张大家买车,那是因为汽车工业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所以说,过去是“买车光荣”。现在呢?是在告诉大家“用车可耻”。
?
你用车就是不注重环保,就是违背了低碳生活的理念。然后政府又透过提高油价、提高停车费之类的措施来限制你开车。当然,这些措施出来之前同样没有举行听证会,因为不需要征求我们老百姓的意见,它们需要的是什么?是由我们老百姓来为它们买单。
?而且,无论油价多高,停车费有多贵,对公车来说,这都不是问题。你看现在,我们有200多万辆公车行驶在路上,公家的油、公家的车,还有表面上不是公车,但其实费用都是可以报销的,实际上也算公车的。而且一般来讲,公车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你去其他单位办事要用车吧,你去医院看领导也需要用车吧,并且,公车要去的地方一般还都在市中心,因为党政机关、学校、事业单位、医院这些比较重要的、需要经常去的地方都集中在市中心。你看现在北京的协和医院、北医三院都在扩建,名字居然就叫“高干病房”,不仅房子盖得很高,位置还都靠近机关。我们老百姓呢,为了看病,也要到这些地方去,不管市中心有多挤,你都要挤进去,要不然你就找不到好的医生看病。还有那些学校,非常好的学校,所谓的重点中学,也都在机关的周围。也就是说,全国的资源都集中在北京,而北京的资源又都集中在市中心。
同样的问题,香港就解决得很好,它是怎么做的呢?在香港除了像中银大厦、汇丰银行之类的必须在市中心的,其他功能区都在尽量往外移,比如说购物广场,沙田也有,别的地方也有,这样规划的话,就可以把人疏散开来,把人移出去,交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北京可倒好,基本都反着来,比如说朝阳区CBD东扩,海淀区中关村北移,也叫北扩,西城区搞个金融街,东城区搞个20平方公里的什么地下城,然后丰台区又搞个城南区。也就说是,原先在市中心的功能区,不但不移走,反而继续扩大,继续增加人流、车流,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越来越堵。因为这完全违反了堵车经济学的原理,这一原理就是减少汽车的密度。
?
还有一点香港也做得特别好,那就是它的公交系统很发达。除了香港,还有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公交系统都非常完善。而且,对这些地方的人来说,乘坐公交是很正常的事情,不牵涉到什么身份地位。前几天有一张照片,纽约市长在地铁里面,旁边的乘客见了他也都没什么感觉。还有,瑞士的总理也乘坐地铁,丹麦的首相骑自行车等等,都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有什么丢人的。再看看我们的官员,哪怕是一个处长坐一次地铁,如果被人知道了,他都会感觉很没有面子。
?不过,我也理解,我们很多人不愿意挤地铁,也并不完全因为面子问题,而是因为我们的地铁很不方便。看看我们这个地铁的设计,比如在北京,我们从5号线倒到1号线,基本上是小1公里的路程,差不多要走10分钟的。真不知道是谁设计的,一点儿都不人性化,为什么非要搞得这么复杂呢?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很多地方政府根本就不愿意为我们老百姓着想。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官员跟我们的专家学者总认为自己比老百姓聪明,各位晓得他们是怎样拟订方案的吗?比如前面提到的北京出台的28条治堵方案,就是几个官员找几个所谓的专家,然后闭门造车地把这个弄出来,完全不征求老百姓的意见,然后用一周的时间来公示,之后就开始实施了。如果你赶不及在这之前买车上牌的话,你就只能怪自己倒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