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报: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管理模式提出挑战

2008年1 月12日 / 其他转载 / 没有评论 / 1,899次

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最新一期刊登了署名郝跃南的文章,分析了当前飞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同时指出,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管理模式提出挑战,作为地区领导核心的中共地方党委,积极探索区域公共管理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深化区域文化观念与活动的创新,加强地方党委执政能力建设的客观要求。

文章介绍说,随着互联网等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中国网络文化快速发展,对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日益加大。据《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显示,截止2007年6月30日,大陆地区域名总数已达918万个,中国网民总人数达到1.62亿,年增长率31.7%。全球勃兴的网络文化,正在推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革命、文化观念与活动的创新、社会变革。积极应对新时期网络文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已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推进,更应成为区域层面的细化操作与创新实践。

文章说,当前地方党委在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作出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新时期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相比,仍存在不相适应的现象:部分地方领导对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态势“视而不见”,漠视网络舆论,无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预防对策,致使网络有害信息放任自流;还有的部分地方领导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产生“网络焦虑”及“恐网症”,一旦网上出现问题,不是积极应对、正确疏导,而是一味的“堵、拦、卡、截”。

文章指出,网络文化主体的自由性、网络文化内容的动态性、网络文化体系的开放性,决定了网络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特征,同时增加了网络文化建设的难度:

一是网络传播模糊了既有文化形态的界限,多元文化在网络空间相互交融、并存、共生,突出表现是文化参与角色淡化、权威话语失落。

二是网络泛娱乐化倾向背离文化的真正价值,其典型代表就是低俗娱乐新闻在网络上的泛滥。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网民上网活动比较单一,网络消费多以娱乐为主,网络应用结构严重失衡。

三是网络道德失范、网络犯罪难以有效控制。

文章认为,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对传统文化管理模式提出挑战,但网络制度文化建设长期缺位,使得部分地方仍简单移植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由于国家网络文化立法滞后,地方网络文化管理规定总体上缺乏相应的法律规范支持,很多领域处于一种无法可依、无法可管的状态。同时,目前地方普遍存在大量使用行政管理手段管理网络文化的现象,行政手段亟待规范,法制管理手段欠缺。如何将行政手段与法制手段有机结合,以法制手段促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健康发展,是当前地方党委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管理的重要课题。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