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集

2008年8 月18日 / 感悟转载 / 没有评论 / 1,027次

于丹《论语》感悟(一)孝敬之道
在中国儒家文化中,特别提倡孝道,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百善孝为先。但是从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封建社会发展出来的孝道,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是否还是那么重要?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里,儿女和父母之间,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认知事物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代沟,发生矛盾和冲突是难免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才为孝?孔老夫子毕竟生活在两千多年以前,他有关孝道的准则,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能够适用吗?我们现代人又该如何理解孝道呢?(文/央视国际)
mms://media.xinhuanet.com///renwu/080211084530_weimin_1.wmv?userid=guest&token=95767f9d8e84148857e7b5af39bf5b92|于丹《论语》感悟(一)孝敬之道|540|500
于丹《论语》感悟(二)智慧之道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关于《论语》中智慧的话题,其实在《论语》里面,从始至终充满着智慧,智慧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它不见得是拎出来的一句两句警句,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所以《论语》里面总是用最朴素的话,去点明那个至极的真理,樊迟在问老师什么是智的时候,老师就说了两个字叫做知人。(文/央视国际)
mms://media.xinhuanet.com///renwu/080211094002_weimin_2.wmv?userid=guest&token=06bb8bb1d122e66bb7a8461a011191c3|于丹《论语》感悟(二)智慧之道|540|500
于丹《论语》感悟(三)学习之道
   我们提到过《论语》里面有很多智慧,其实智慧在人心理怎么酝酿起来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就是后天学习。但是每个人都有向学的心愿,可学习质量不同,什么人能够真正学出效率来?这里面大有深意。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概念,都是一字之遥,人有雄心是好事,要有野心就不大好了,人有理想没有错,但仅只停留在空想的话,那也就是一场空梦而已。怎么样能够想到一个理想的可行之境,那是要学的。(文/央视国际)
mms://media.xinhuanet.com///renwu/080211102823_weimin_3.wmv?userid=guest&token=6813863d8b7f31580616afb0befea64d|于丹《论语》感悟(三)学习之道|540|500
于丹《论语》感悟(四)诚信之道

    孔老夫子认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原则。诚信不仅是儒家伦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 只有做到以诚待人、言而有信,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因此,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中,诚信二字也一直被世人广为传颂。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确实存在着背信弃义,甚至以诈骗的手段谋取个人利益的现象,难道讲求诚信的价值已经过时了吗?面对社会上种种物质利益的诱惑,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坚守诚信?面对社会上诚信的缺失,我们又该做些什么?如何才能建立起一个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环境呢?(文/央视国际)
mms://media.xinhuanet.com///renwu/080212113230_weimin_1-2.wmv?userid=guest&token=481371088466f60a027b4f9c12d3253f|于丹《论语》感悟(四)诚信之道|540|500
于丹《论语》感悟(五)治世之道
   《论语》在很多时候都谈到了治世的道理,但孔子的治世之道并不抽象和深奥,孔子一直在用最朴素的语言和最浅显的道理,向他的弟子们陈述治世为政的基本原则,向我们描绘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他的这个理想,也正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理想。《论语》的治世理念是德政,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以道德礼乐维系的和谐社会。那么,于丹教授对于《论语》的治世之道会有什么样的解读和感悟?孔子的德政理想到底是什么样子?这种政治理想又该如何具体实施?而《论语》的治世之道对于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启发呢?(文/央视国际)
mms://media.xinhuanet.com///renwu/080212105001_weimin_9.wmv?userid=guest&token=bd4a165455677d4c2396a0deb6f4b098|于丹《论语》感悟(五)治世之道|540|500
于丹《论语》感悟(六)忠恕之道

    俗话说,做事先做人,《论语》中关于做人的道理有许多,但曾子说其实只有一条: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于丹教授认为:中心为忠,如心为恕,忠恕二字的前提,就是要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现代社会有太多的评判标准,如果我们的心迷失了方向,就根本无法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特别是当自己有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总是怀才不遇,无人赏识时,该怎么做才为忠?我们自己将心比心善待他人,却被别人恶意伤害时,该如何做才为恕?如果我们真正做到了忠恕二字,生活会不会变得更美好呢? 

    我们大家在今天这个时代都面临着一个问题,就是外在的迷惑太多,变化太多,千变万幻里面有什么是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心里的依据到底在哪儿。有一次,孔子给学生上课,他跟他的学生曾子说,他说我道一以贯之。他说你知道吗?我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有一个不变应万变,一以贯之,根本的出发点。曾子就心领神会,说唯,我明白。子出,孔子走了。门人和底下的同学就问他,说老师说的到底是什么呀,那一以贯之的到底是什么啊?曾子就给他们解释了一句话,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就是说孔子这一生,做人做事最根本的出发点,这个道理就是忠恕二字。何为忠,何为恕呢?如果我的忠心无人赏识又该怎么办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忠恕之道》。  (文/央视国际)
mms://media.xinhuanet.com///renwu/080212151121_weimin_10.wmv?userid=guest&token=2f9349658c5681c3f5ef14cafef097a4|于丹《论语》感悟(六)忠恕之道|540|500
于丹《论语》感悟(七)仁爱之道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认为,仁爱是做人的根本。孔子不仅是一个仁爱的宣传者,同时也是一个仁爱的实践者。孔子提出,人只要能做到恭、宽,信,敏、惠这五点,就可以称之为志士仁人。那么,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应该如何理解仁爱?于丹教授又会给我们哪些建议呢?  

    今天我们来聊聊《论语》的仁爱之道。其实两万多字的《论语》翻下来,“仁”这一个字被提到前后有109处,可以说仁爱的思想,是儒家哲学里,基石下的基石,重点中的重点,那究竟什么是仁爱呢?说起来简单,学生问什么是仁?老师只回答两个字,爱人。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人好。但就这两个字,体会起来有很深很深的道理。民间有个说法,叫做二人成仁。什么意思呢?就是仁爱,它从来不是一个单立人状态下自我的状态,孤独的、自我的、封闭的这个环境下,是谈不到仁爱的,仁爱一定是你旁边还有一个别人,俩人在一起的关系中,能看出来是否仁爱。仁爱,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同时这一思想,也贯穿于他的政治、教育、伦理、文化主张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做人的问题上,在孔子看来,仁爱是做人的根本。那么,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得上是志士仁人?于丹教授认为,仁爱不仅是一种人格情怀,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具体的行为方式。这样的一种大气度、大智慧,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提升自己的修养,并逐渐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呢?请听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为我们讲《仁爱之道》。  
mms://media.xinhuanet.com///renwu/080213143512_weimin_5.wmv?userid=guest&token=e7ee572abff86e2b98a87649a6271db4|于丹《论语》感悟(七)仁爱之道|540|500


提交评论